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发布“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结果
    发布日期:2024-09-10

2024年9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联合多家科研机构,成功举办了“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发布会。此次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举行,吸引了众多科技创新领域专家、学者、媒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

图片

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长久以来,对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生态和公众认知的调查相对缺失,公众如何看待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目前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加强科技创新的关键发力点是什么?这些数据对于全面理解科技创新的影响力和公众期待至关重要。

为更全面了解公众对中国科技创新的认知、评价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识别科技创新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而为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支持,202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面向全国问卷调查了3114名18-60岁居民,并在9月6日发布题为“洞察科技脉动,构筑创新桥梁”的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报告,发布会圆满完成。

一、直击发布会现场

9月6日下午,“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发布会的主办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协办单位有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数字政府与国家治理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主任王卫东主持本次发布会。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主任 王卫东主持发布会

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主任龚新奇教授首先致辞,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在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等领域的推动作用,他指出,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公众对于科技创新的认知度、期待以及面临的挑战,从而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主任 龚新奇教授致辞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统计学院教授吴翌琳作为主报告人,从样本分布情况、科技创新现状认知和未来展望、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及发展驱动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发布。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统计学院教授吴翌琳发布调查结果

二、调查结果发布

(一)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的科创贡献最受公众认可

报告显示,在科技创新成就方面,公众对于5G通信、消费互联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这四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表现出较高认可度和满意度,总评分均在4.5分左右,也表明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已经惠及每个人。相比之下,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生物医药这三个领域的总评分低于4分,而且随着受访者学历的提高,其评分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报告认为,这既跟这些领域的应用场景与公众距离较远有关,也表明高学历人群更看到中国在前沿领域的相对不足。

对于不同创新主体的贡献上,公众对科研院所、民营企业、高等院校及政府在科研创新方面所做贡献认可度较高,科研院所(4.43分)、民营企业(4.29分)高居前两位,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创新评分相对较低,分别为4.01分和3.38分。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对各创新主体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年轻和年长受访者相对更认可科研院所的创新贡献,中年受访者则对民营企业的创新贡献最为认可。

在对企业的创新成果评价中,无论是第一梯队(评分超过4分)的华为、大疆、比亚迪,还是第二梯队(评分超过3.7分)的腾讯、科大讯飞、小米等,都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与创新贡献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可。调研报告认为,这与企业的研发强度有关,2023年民营上市企业整体研发强度达3.75%,高于市场平均水平(2.21%),研发投入最高的华为和腾讯,在世界范围内也位列前20。

投入和成就之外,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前景,有近八成的公众持乐观态度。具体而言,在硬件领域,表示“非常乐观”(23.96%)和“比较乐观”(53.69%)的占比为77.65%;对软件领域创新表示“非常乐观”(28.9%)和“比较乐观”(49.61%)的占比达到了78.51%。

图片

“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发布会现场

(二)科创人才问题最受公众关注,前沿领域创新呼吁政策包容审慎

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我们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调查显示,在公众心目中,“创新人才流失和短缺”(68.4%)以及“国内创新环境和生态不够完善”(57.77%),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外部地缘政治风险”(39.69%)、“整体科研投入不足”(33.59%)也是公众较为担忧的因素。相较而言,公众对于“企业参与创新意识不强”(26.17%)和“资本不够活跃,对创新支持不足”(25.85%)表现出更少的担忧。

怎样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65%)、“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55.43%)和“提基础科学研究水平”(51.67%)是公众最为认可的三个关键着力点,且大幅领先其他因素。

具体举措中,最受公众认可的是教育制度改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国际交流。96.31%的受访者认为国家需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深度改革,以更适应创新人才培养;96.2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要建设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传统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的最大特色是尊重市场和科技发展规律;96.15%的受访者认为虽然中国科技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需向外部学习,要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交流。

科技创新具有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存在安全风险,公众对创新风险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会对创新产生重要影响。调查显示,相比起“宁可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一点,也要首先确保安全”(3.61分),受访者更倾向于认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面对科技水平的差距,必须迎头赶上,“监管政策应该鼓励大于限制”(4.09分)。

(三)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营造更良好社会氛围

除了分析公众对科技创新现状的认知、对科技创新面临挑战和发展驱动力的看法,对于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报告也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系统性归类,并从组织惰性、政策环境、行业市场、企业家精神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回归分析。可以看到,企业家奋力拼搏、勇于冒险的精神特质不仅能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还能在资源和资金获取上带来显著成效,是企业在商业和市场领域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综合调查结果,研究者为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五点建议:第一,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与生态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第二,完善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平衡科技创新中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第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更完善正向激励机制,表彰和奖励在科技创新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第四,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五,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公众科技素养,强化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培养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为科技创新打造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图片

“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发布会现场

三、媒体问答环节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办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彦云;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先进制造业集群政策研究专家、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50人论坛成员赵作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战略问题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城雄;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徐翔;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五五”规划专家组成员尹西明等。

针对“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的结果,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洞见的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公众认知度的调查结果发布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发布会现场

本次发布会吸引了多家媒体参会,包括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政协报、瞭望、经济参考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网、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瞭望、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记者针对本次报告会的内容进行了现场提问,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完成了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发布会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通过本次发布会,不仅展示了“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的丰硕成果,更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迈向新高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片

专家学者们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的现场提问

此次“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的发布,不仅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公众对于科技创新的认知和期待搭建了平台。未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将继续致力于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和调查工作,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

发布会后与会专家学者合影